-1
archive,tax-portfolio_category,term-zh-water,term-278,stockholm-core-2.0.2,select-theme-ver-6.1,ajax_fade,page_not_loaded,menu-animation-underline,,qode_menu_,wpb-js-composer js-comp-ver-6.4.1,vc_responsive

加渭河疏浚及两岸概念规划设计国际竞赛

荷兰都市方案事务所作为联合体成员受邀参加渭河疏浚及两岸概念规划设计国际竞赛。该竞赛由西安市高陵区人民政府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管理委员会于2022年5月至7月组织承办。荷兰都市方案事务所联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作为联合体单位共同参加。

.

本次规划区是“长安八水”奔流汇聚的生态咽喉和文化要位,包含国家级泾渭湿地、“泾渭分明”历史景观,地处大西安南北拓展、城市融合的关键地带。项目河流流域全长15.5km,规划面积56.3 k㎡。渭河是黄河最主要的支流,我们的目标是呈现“上林融城·渭水再兴”的生态盛景。因此联合体团队关注生态安澜、空间营造、产业振兴与文化传承:以自然为底色,实现生态汇心,以园坊铸骨架,助力渭河再兴,以创新为驱动,激发城市延展,融上林入公园,再现历史场景。

.

项目设计任务包括河道疏浚、南北两岸生态修复与城市设计,以及泾渭交接半岛景观设计。我们的愿景“上林融城·渭水再兴” 主要通过以下4大策略实现:

-绿苑汇心:以自然塑底色,实现生态汇心

-渭水再兴:以园坊铸骨架,助力渭河再兴

-上林融城:以创新为驱动,激活城市延展

-创新延展:融上林入公园,再现繁华场景

.

项目中的设计亮点包括:泾渭分明观景台、泾渭半岛欢乐园、TOD超线公园、蒹葭湿地公园、古渭河文化长卷、科教创新坊等。

新桥河和长流陂水库碧道

11.6公里长的新桥河沿岸在深圳过去40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被硬质渠化、挤压侵占,严重限制了其生态价值和宜居品质。深圳2025年目标完成1000公里碧道建设的上位规划,将计划为新桥河碧道建设投入7.34亿人民币,以重塑一条健康生态之河、绿色自然之河,以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及净化蓄水,并营造贯通延展的城市滨河慢行交通网络,强化城河联系。在此框架下,更多形式丰富、氛围宜人的公共空间、社区公园、口袋公园、碧道服务设施将被有机地融入场地中,并在四个主要节点中着重体现。

.
在此次项目上,我们组建了从规划景观、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到生态水文、水利工程、市政工程等国际化、多专业的团队,以保障社会、经济、生态价值的融会贯通,并项目在实际推进中保持可行性。

石岩河—牛牯斗水库碧道建设工程

石岩河与牛牯斗水库碧道核心建设范围11.48 公里,包括石岩大桥至河流上游、石龙寨支流及牛牯斗水库。我们的方案以“山水石岩、幸福河街“为愿景,通过山湖石岩修复生态、休闲慢城丰富生活、科技绿谷赋能生产三大策略,把石岩河从排涝渠转变为城市内的活力生态水链。

方案将景观设计、城市设计与环境措施相结合,对河流气候适应性及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提出了全新的探索和思考。同时它还助推周边老旧居住区更新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迭代,从而激活整个流域的综合价值。通过这些干预措施,石岩河碧道将成为兼具气候适应性和社会弹性的活力河流公园。

我们的设计团队由景观设计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生态学家和水文学家组成,多学科团队为复杂城市环境提出了具有高适应性的可行方案。

西丽水库周边碧道整体概念规划及景观设计方案国际竞赛

西丽湖水库碧道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湖国际科教,不仅是为1/3深圳人提供水源的静谧之地,也蕴含着古老的客家文脉,更是高端科教人才聚集的智慧高地。因此我们提出“乐山智水,源生西丽”的理念,将西丽湖水库作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的同时,发展其滨河碧道为国际科教城创新高地与生态包容型城市发展新范本。

此项目的特点在于既需要严格遵循水源保护地的管理要求、满足生态栖息地保护要求,又要激发村落、城市活力,构建起南山区北部景观门户。因此我们深度研究现状、多次踏勘场地,针对七条河的特点,因地制宜提出“南城北野”的空间框架,保育北侧四条碧道的生态价值及历史村落文脉,将原本隐蔽不显的山河转为为可感可亲的滨水体验带;强化南侧三条碧道与西丽科教城的联系,将原本边缘化的人工渠化河道转化为促进交流、焕发灵感的城市活力交往空间,辐射带动城市更新发展。
区域层面我们打造通山、连湖、达海的休闲慢行体系,打通环湖绿道与阳台山远足道、大沙河滨水绿道的联系,25km慢行系统形成完整的全域碧道绿道双环。
方案选取白芒公园共享学院、麻磡社区公园麒麟剧院、大磡-麻磡西丽湖科普探秘公园为三处核心节点,着重展现具体的城市创新空间塑造、水岸生态修复与休闲、城中村公共空间更新等落地设计。此外,联合体团队还针对水文生态、慢行交通、活动策划、夜景照明、智慧低碳、分期开发等专题为西丽碧道构建从规划至运营的一站式方案。
本项目的难点在于如何对7条水量、生态、地形、河边用地,乃至上中下游都各不相同的河流,提出既成体系又各具特色的发展策略和设计方案,在兼顾各种限制条件的前提下实现目标愿景。我们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对每条河的水文生态环境、城河关系、空间可达性、本土文化风貌、产业活力及村庄更新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南城北野的框架下,对各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工具箱,最终以动人贴切又耳目一新的形式体现在具体的节点设计中。

“润泽之城” 深汕特区赤石河流域自然驱动型城市化

NLUS联合团队在“润泽之城” 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竞赛中来自12个国家的37家入围公司中拔得头筹。我们的方案致力于在深圳城市化东进的步伐中为赤石河流域创造生态与社会双传承的新型城市发展方案,缜密平衡自然、城市、乡村三者的关系,维护其生态多样性、传承其本土文化并对未来气候变化给予韧性回应。

基于详实的生态调研、景观类型、河流水文建模和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方案为整个赤石河流域提出全面系统的策略体系,以蓝绿网络保障新城气候适应性的同时丰富滋养生物多样性及自然河流特质,例如赤石河地区独有的红树林及潮汐湿地等。传统村落及其承载的活力人文景观则是通过社区共营的“农业公园”来优化呈现,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观光游线得以体验。通达的交通连接城市服务设施、历史村落、自然体验区,激发创新、活力与文化的交融。不同于以往深圳城市化模式,“润泽之城”以自然为基底统领沿37公里赤石河的新城建设,营造一个绿色健康、活力蓬勃、自然文化深度嵌入的“自然驱动型城市化”模型。

西安泾河新城泾河环境提升治理概念性方案设计

泾河是泾河新城最重要的水系,泾河新城段长17.5公里,景观设计将在保护泾河原生自然风貌的基础上,突出体现悠久历史和景观魅力,让泾河丰盈生命、回归生活、充满生机,成为一条历史与自然交融的生命之河。

我们以“与水共生”为原则,以跨学科的思考方式,创立整体解决方案将绿色生态的防洪措施与多元综合的生态景观策略相结合。

以郊野田园、生态自然、城市阳台、休闲娱乐、生活服务等为特征的滨水空间,连接自然与城市。

城市内的绿色轴带与滨水界面融为一体,设计中视线廊道、景观节点、地标构筑物的布置都与城市功能和结构相呼应,城市与河道的边界被消解,愉悦丰富的游园体验也得到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空间,为市民提供水清岸绿、活力有序的亲水环境。

深圳海洋新城

深圳海洋新城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是一个践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产业转型、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重要发展措施。同时,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下,作为一座新城,它肩负着新时期城市提高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的使命。与内陆城市相比,造陆营城有着独特优势来从根本上应对这些挑战。为此,NLUS与Deltares联手,融合规划设计与三角洲城市水环境的知识,在打造未来海洋经济中枢的同时,充分利用项目的独特优势,为这座新城勾勒了营造高品质、韧性城市环境的策略。

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空间布局规划方案

本项目为潍坊市农业政策的重要落实措施之一,包括111.32平方公里的食品谷片区和9.58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北区。为实现农业对外开放、科技创新,土地改革,农业三产融合,新旧动能转换,规划主要解决以下三方面挑战:

打造国际水品的食品产业基地——深入研究荷兰农业食品产业结构与“绿港”空间体系,根据现存产业与基础设施,布局上形成都市农业食品集群(MFC),功能组建上打造多维化产业链。同时为整个潍坊综试区提出构建区域集群的远期目标。

规划三农发展新格局——结合现存农业,现场景观特色与产业需求,规划多样化农业业态,包括企业规模的高科技封闭化生产,和家庭、社区规模的半开放、开放生产;现存村庄原址保留近三成,并为其规划新型农业和结合二、三产业的延展农业业态,延续农村社会与文化并引导农民群体的经济职业转型。

可持续城市化——生态环境与产业格局二者形成城市骨架,并用循环经济策模型划产业都市的资源能源代谢。具体而言,规划构建蓝绿网络,承载生态功能,都市休闲绿地与慢行交通体系。产业方面,大尺度上落实MFC空间格局,片区内布局具体产业功能组件。规划水、生物质循环利用,生物质转能源,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捕获,形成农产业与都市的资源、能源统筹高效利用。

化隆沿黄滨河旅游道路(慢行系统)规划设计

青海省化隆县位于黄河上游,该段黄河水质良好,滨河两岸群山连绵,是当地自然地貌景观的精华所在。化隆沿黄河旅游道路是以沿黄河的自行车道、步行道及其附属设施为核心的慢行旅游路线。该旅游慢行道路,意在极大改善滨河区域的可达性和连通性,并且作为展现黄河风采和沿途田园风光、自然人文景点的平台,从而提升化隆的旅游吸引力,带动群科作为“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重要节点的发展。

采用适度的景观的提升手段,提高区域景观价值,增加旅游和娱乐价值。 主要干预措施如:入口广场,观景点,沙滩公园和旅游道路设施中心、体育设施等。 潜在湿地建设是独立于本项目的额外项目,目的在于未来景观品质的提升。

 

安顺市西秀区邢江河上游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邢江河作为乌江的一级支流,被誉为“安顺母亲河”,其上游山水风貌独特,少数民族聚居、屯堡古寨众多,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然而其收纳大量污水,且河道渠道化严重,对水体质量、生态发展和防洪安全造成巨大压力,生活品质和景观品质的恶化也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此河段的治理已迫在眉睫。
本项目的目标是综合提升邢江河上游支流流域的防洪安全、河流生态并激发区域附加价值。规划摒弃了传统单一的解决办法,不使用仅为防洪的硬质堤防,不采用仅为生态修复的生态禁止开发限制政策,不依赖仅为净化水质的污水处理厂,而是开辟一种多层级的规划策略,利用生态手法提高河道行洪能力、河道及其河流管控区的蓄洪能力、河道及其河流管控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利用景观专业知识设计提高环境品质。具体措施包括为还地于河、生态沟渠、生态型绿地建设等。